SMART BUILDING

低碳建筑方面,在民用建筑满足绿色建筑二星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筑围护结构及机电设备节能降碳性能,例如供暖空调系统冷热源机组能效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基础上提升16%;照明、风机、水泵、变压器等能效等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2级或节能评价值的要求等。同时引入太阳能生活热水和商业配套屋面光伏,满足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要求。最后采用专业计算软件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与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两者占比达10.0
智慧管理方面,基于园区生产及用能特点,建设综合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包含智慧能源管理和综合碳管理两大子系统。该平台包括智慧能源管理子系统和综合碳管理子系统。智慧能源管理子系统对能源数据进行全面整合与统一管理,实现智慧决策、智能化管理;综合碳管理子系统可实现碳排放管理、碳排放分析与决策、碳配额管理、碳金融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智慧能源管理子系统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构建"一屏统览"可视化界面,实时呈现能源消费结构、供需平衡、能效指标等核心数据;同时该系统还对配电、空压、充电桩、光伏、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进行监控,并通过建筑智能化实现建筑设备自控、能耗管理、智慧节能;采用物联网AI技术,在满足智能化管理水平基础上,具备智能化决策功能。综合碳管理子系统构建"监测-核算-交易"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碳排放管理、碳排放分析与决策、碳配额管理、碳金融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
本项目创新构建"规划-产业-场景-管理"四位一体的绿色低碳发展范式,系统打造了"低碳+智慧"双轮驱动的园区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行业示范价值。在低碳维度,首创"两级智能微电网"体系,通过企业自循环与园区内循环实现新能源、负荷、储能的智能聚合与调控,最大程度提升园区绿电就近消纳比例;率先应用V2G技术,实现交通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耦合。在智慧维度,依托智慧能碳管理平台,构建了集"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与"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用电优化决策系统和碳排放智能核算模块,实现园区能源流与碳流的精准管控。该项目通过"技术融合+机制创新+智慧管理",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级智慧低碳发展路径,为产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行业示范价值。
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JIANGSU SHE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
2025年05月
评价标准
T/CSUS 66-2023

工程概况
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是盐城市首批省级开发区。辖区面积144平方公里,下辖1个陈洋办事处、22个村(社区),常住人口约12.6万人。园区着力培植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通用航空“四大产业”和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光电显示“三个细分产业链”,拥有工业企业3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1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企业职工4万余人。先后获评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江苏绿色工业园区、江苏生态工业园、江苏区域创新十强产业园区、江苏自主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本次评价范围为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总面积约930.10亩,具体为飞云路南侧、飞翔路北侧、兴创路东侧、S226省道西侧范围内。根据总体建设规划,该园区共包括三个子园区,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阳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产业社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园368.50亩、国阳产业园441.60亩(另附加氢站20亩)、产业社区100亩。电子信息产业园与国阳产业园为生产制造类型园区,产业社区为生活配套园区。
项目团队
建设单位          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江苏裕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措施
基于经开区现有园区规划、产业体系,构建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智慧管理等四类应用场景,打造绿色低碳基础设施,推动能碳数字化精益管理。
园区规划方面,射阳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能源专项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等核心规划,系统谋划园区功能布局与发展路径;二是全面落实上位规划要求,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是强化规划衔接协同,确保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政策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通过上述举措,园区已形成"规划引领、清单管控、动态监管"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产业体系方面,电子信息产业园聚焦精密结构件、光电显示、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已成功落户一批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中心,重点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积极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投入大、增加值率高、能耗水平先进的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与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同时建立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禁引入国家及省市明令淘汰、限制类产业项目。
低碳能源方面,构建"发电-存储-消纳-调控"四位一体的低碳能源供给系统。园区规划建设多元化光伏系统,充分利用园区屋顶资源做大绿电供给量,规划新增建设13.6MW屋顶光伏,建成后园区年发电量达2253.8万kWh,约占园区电力总量的30.4%;为更好践行低碳发展的理念,园区还布置了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栏板,配置光伏路、光伏座椅、光伏宣传栏等景观光伏小品。同时配套建设储能推动绿电存储——规划安装储能容量7.3MW/14.6MWh,提升园区内绿色电力消纳比例,实现绿电柔性调控,促进源-荷协调。构建两级微电网绿电应用体系——打造由企业级微电网、园区级微电网组成的两级微电网绿电应用体系,进一步提升园区绿色电力的就近消纳比例,促进园区新能源、负荷、储能等的聚合和调控,有效降低园区电力碳排放。
认证阶段和级别
规划设计
智慧低碳园区
园区类型
生产制造类型园区
专家点评

低碳交通方面,以智慧化、多元化、零碳化为核心理念,构建"光储充联、多能互补、车网互动"的低碳交通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出行转型。规划建设666个智能充电桩,覆盖总车位的20.8%,并创新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集成光伏发电、储能调峰与智能充电,实现绿电就地消纳。试点部署V2G(车网互动)充电桩1套,赋能电动汽车参与电网柔性调节,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同时,高标准建设油电气氢综合能源补给站,提供多能协同供给,全面满足新能源车、氢燃料电池车等多元化绿色出行需求,打造全链条、可持续的低碳交通生态。
联系人:王新雨       联系电话:010-58933142          手机:1880134911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项目调研预约
调研预约申请表
单位名称
*
调研联系人
*
联系人电话
*
期望调研日期
*
验证码
 换一张
*
提交